hidea View
【嗨品牌】如何塑造国际品牌形象
By hidea
中国目前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消费者对于国际品牌的认知安全耐用货真价实等的心智认知。因此品牌如果要想突围,在消费者的心智上占优势,就要实现品牌的升级,去掉低劣制造的帽子,以国际化的形象出现。
那么如何塑造国际的品牌形象?
一是借地点之势。
为什么我们听到德国制造就会认为是质量可靠?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来自美国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源于新西兰的牛奶品质更好?
这是长时间以来公众把产品认知与地点认知相联系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使然,对于希望打造国际化形象的本土品牌而言,在品牌传播信息中借助地点本身为受众带来的心理暗示,能够为自身品牌添加国际化光环。
在围绕地点运用借势策略的时候,可以从原料的来源地、品牌活动的举办地、品牌传播信息的地方特色等多方面入手,使地点本身的信息为品牌的形象国际化起到多角度支撑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广州的服装品牌歌莉娅做得还不错,通过开展名为“环球之旅”的品牌活动,一方面与消费者分享了全世界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效传递了自己“旅行就是生活”的品牌理念,将借势地点进行品牌传播这一策略巧妙地融入了建设自身国际化形象的工作之中。
二是借人物之势。
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的本土品牌在借助人物之势来打造品牌国际化形象方面,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还停留在初级水平。花大价钱请个国际化的明星,拍一个广告宣传片和几组照片,然后到电视、报纸、杂志上一个劲儿地投放,这样的方法显然是太过生硬,而且对名人的使用范围太过狭窄,完全是浪费资源。
我们来借鉴一下奢侈品牌的做法吧,像Chanel、Armani这样的国际大牌,在借助名人来提升品牌形象这个方面,它们可以说是真正领悟到了这个策略的精髓。
每年3月份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奢侈品牌们的必争之地,为什么?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群具有非凡号召力和巨大影响力的明星。当Harry Berry、 Nicole Kidman这样的大明星穿戴着由奢侈品牌赞助的晚装、珠宝、皮鞋等,出现在全球观众瞩目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出现在晚会结束之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时,品牌信息早已悄无声息地进入到观众们的脑海里,并与这些国际明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难道这不是要比单纯的投放明星代言广告、邀请明星出席产品上市发布会等等,更加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品牌信息传递的手法上更为隐蔽、更容易被接受吗?
三是借事件之势。
先来说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韩国的三星,曾经一度为人戏称为“廉价家电制造商”,只是一个三流品牌。通过赞助1988年在韩国汉城举办的奥运会,三星成功地让全世界人民从奥运五环标志的旁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SAMSUNG”。借助奥运会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三星逐步摆脱了以往产品和企业的低端形象,树立起自己国际化的品牌形象,并成为奥运营销史上的“传奇”。
面对今天已经变成天文数字的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赞助费,我们的本土企业都有些望洋兴叹,但这并不能成为本土品牌无法借助事件之势打造国际化形象的理由。可以借助的事件,实际上还有很多,而且能够做到自主把控,规模可大可小。
仍以奢侈品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借助事件为品牌增添国际化形象光环这一核心思想,奢侈品牌往往会选择开展或赞助那些与目标消费者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活动。比如说,向来强调自己“艺术”定位的万宝龙,从1992年开始,通过设立“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对世界各地近百名接触的艺术赞助人进行了表彰。借助设立以自己品牌命名的国际奖项和颁发奖励这样的事件,一方面向受众传递了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事件本身,为品牌注入了独特的联想。
四是借组织之势。
这里说到的组织,是包括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在内的与企业相关的组织或机构。企业应该如何通过借助相关联组织的光环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呢?蒙牛的快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蒙牛最初凭借仅有的1300多万元资金启动市场之时,就从品牌推广上与当时的行业领导品牌伊利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广告牌上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宣传册上写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蒙牛乳业……我们为内蒙古喝彩”,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实际上,以蒙牛当时的实力、地位和产业规模,与伊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蒙牛通过在品牌传播中使自己与对方平起平坐,让消费者感觉蒙牛与伊利一样,也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品牌。
五是借形象之势。
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国际品牌的东西,或者通过触感去感受也能知道这就是国际品牌的质感。嗨创意的实战方法知道,国际品牌视觉形象给消费者的感受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高端大气上档次”并不是抽象的,而且可以从五感具体呈现的。举例说明,我们对于奢侈品牌的FENDI的双F, GUCCI双G,(CHANEL双C,或者LV等品牌塑造的超级字母符号。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文是西方的文化源头,是文化构成的基本元素,因此字母是西方的消费者的巨大的符号记忆势能。因此一个品牌占据了其中的一个字母符号,另外的品牌仍然可以将另外的字母塑造成自己的品牌符号。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借一个强大的品牌的形象方式和质感,通过有效的合理的方式进入到这个品牌呈现的体系中。如同我们应该要穿晚礼服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一样。塑造品牌亦如此。我们要懂得借国际大牌的形象之势。
有着国际品牌背景的行业领导品牌(竞争对手)、合作企业等,在众多的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明星,在品牌传播之中,巧妙地利用这种嫁接明星光环的策略,对于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塑造,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如果能够成功并购一个国际品牌,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从本土品牌的实践经历来看,成功者真是少之又少,被业界谈论最多的联想,到目前为止也是处境艰难,所以,这个办法暂时不用也罢。其次,与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联合营销推广,这个对本土品牌自身的实力也有很高要求,毕竟联合营销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如果双方无法站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对话,那就不具备开展联合营销的前提条件。再次,争取与同行业内领先的国际品牌出现在同一重要场合,比如同时赞助某项赛事、同时参与某个重要全球展会等,并在相关的品牌传播信息中与其作为被提及的企业并列出现。最后,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在企业平时发布的新闻稿等对外信息中,主动使自己与国际品牌产生关联,比如从品牌文化、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对比,或者是以客观的第三方的口吻,对行业趋势、品牌表现等进行盘点,在文章中巧妙地比附国际品牌等等。
那么如何塑造国际的品牌形象?
一是借地点之势。
为什么我们听到德国制造就会认为是质量可靠?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来自美国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源于新西兰的牛奶品质更好?
这是长时间以来公众把产品认知与地点认知相联系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使然,对于希望打造国际化形象的本土品牌而言,在品牌传播信息中借助地点本身为受众带来的心理暗示,能够为自身品牌添加国际化光环。
在围绕地点运用借势策略的时候,可以从原料的来源地、品牌活动的举办地、品牌传播信息的地方特色等多方面入手,使地点本身的信息为品牌的形象国际化起到多角度支撑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广州的服装品牌歌莉娅做得还不错,通过开展名为“环球之旅”的品牌活动,一方面与消费者分享了全世界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效传递了自己“旅行就是生活”的品牌理念,将借势地点进行品牌传播这一策略巧妙地融入了建设自身国际化形象的工作之中。
二是借人物之势。
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的本土品牌在借助人物之势来打造品牌国际化形象方面,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还停留在初级水平。花大价钱请个国际化的明星,拍一个广告宣传片和几组照片,然后到电视、报纸、杂志上一个劲儿地投放,这样的方法显然是太过生硬,而且对名人的使用范围太过狭窄,完全是浪费资源。
我们来借鉴一下奢侈品牌的做法吧,像Chanel、Armani这样的国际大牌,在借助名人来提升品牌形象这个方面,它们可以说是真正领悟到了这个策略的精髓。
每年3月份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奢侈品牌们的必争之地,为什么?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群具有非凡号召力和巨大影响力的明星。当Harry Berry、 Nicole Kidman这样的大明星穿戴着由奢侈品牌赞助的晚装、珠宝、皮鞋等,出现在全球观众瞩目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出现在晚会结束之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时,品牌信息早已悄无声息地进入到观众们的脑海里,并与这些国际明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难道这不是要比单纯的投放明星代言广告、邀请明星出席产品上市发布会等等,更加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品牌信息传递的手法上更为隐蔽、更容易被接受吗?
三是借事件之势。
先来说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韩国的三星,曾经一度为人戏称为“廉价家电制造商”,只是一个三流品牌。通过赞助1988年在韩国汉城举办的奥运会,三星成功地让全世界人民从奥运五环标志的旁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SAMSUNG”。借助奥运会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三星逐步摆脱了以往产品和企业的低端形象,树立起自己国际化的品牌形象,并成为奥运营销史上的“传奇”。
面对今天已经变成天文数字的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赞助费,我们的本土企业都有些望洋兴叹,但这并不能成为本土品牌无法借助事件之势打造国际化形象的理由。可以借助的事件,实际上还有很多,而且能够做到自主把控,规模可大可小。
仍以奢侈品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借助事件为品牌增添国际化形象光环这一核心思想,奢侈品牌往往会选择开展或赞助那些与目标消费者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活动。比如说,向来强调自己“艺术”定位的万宝龙,从1992年开始,通过设立“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对世界各地近百名接触的艺术赞助人进行了表彰。借助设立以自己品牌命名的国际奖项和颁发奖励这样的事件,一方面向受众传递了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事件本身,为品牌注入了独特的联想。
四是借组织之势。
这里说到的组织,是包括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在内的与企业相关的组织或机构。企业应该如何通过借助相关联组织的光环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呢?蒙牛的快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蒙牛最初凭借仅有的1300多万元资金启动市场之时,就从品牌推广上与当时的行业领导品牌伊利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广告牌上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宣传册上写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蒙牛乳业……我们为内蒙古喝彩”,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实际上,以蒙牛当时的实力、地位和产业规模,与伊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蒙牛通过在品牌传播中使自己与对方平起平坐,让消费者感觉蒙牛与伊利一样,也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品牌。
五是借形象之势。
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国际品牌的东西,或者通过触感去感受也能知道这就是国际品牌的质感。嗨创意的实战方法知道,国际品牌视觉形象给消费者的感受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高端大气上档次”并不是抽象的,而且可以从五感具体呈现的。举例说明,我们对于奢侈品牌的FENDI的双F, GUCCI双G,(CHANEL双C,或者LV等品牌塑造的超级字母符号。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文是西方的文化源头,是文化构成的基本元素,因此字母是西方的消费者的巨大的符号记忆势能。因此一个品牌占据了其中的一个字母符号,另外的品牌仍然可以将另外的字母塑造成自己的品牌符号。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借一个强大的品牌的形象方式和质感,通过有效的合理的方式进入到这个品牌呈现的体系中。如同我们应该要穿晚礼服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一样。塑造品牌亦如此。我们要懂得借国际大牌的形象之势。
有着国际品牌背景的行业领导品牌(竞争对手)、合作企业等,在众多的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明星,在品牌传播之中,巧妙地利用这种嫁接明星光环的策略,对于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塑造,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如果能够成功并购一个国际品牌,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从本土品牌的实践经历来看,成功者真是少之又少,被业界谈论最多的联想,到目前为止也是处境艰难,所以,这个办法暂时不用也罢。其次,与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联合营销推广,这个对本土品牌自身的实力也有很高要求,毕竟联合营销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如果双方无法站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对话,那就不具备开展联合营销的前提条件。再次,争取与同行业内领先的国际品牌出现在同一重要场合,比如同时赞助某项赛事、同时参与某个重要全球展会等,并在相关的品牌传播信息中与其作为被提及的企业并列出现。最后,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在企业平时发布的新闻稿等对外信息中,主动使自己与国际品牌产生关联,比如从品牌文化、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对比,或者是以客观的第三方的口吻,对行业趋势、品牌表现等进行盘点,在文章中巧妙地比附国际品牌等等。
By hidea